《陕西日报》2020年7月11日(作者 延安大学副校长陈华)题:高校要肩负起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来陕视察,对陕西发展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
“五个扎实”要求。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提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总体目标和五项要求,这为我们做好陕西新时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陕西高校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高校要服务于
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总体目标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服务地方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陕西高校要深刻把握国家、地方和自身相互助推、协同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和办学目标的追求。要紧紧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任务,强化“四个服务”意识,以更宏大的视野、更高远的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全力倾注于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高,全方位融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推动陕西追赶超越发展中勇立潮头、建功立业。
高校要坚守立德树人
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陕西经济发展正向着高质量阶段迈进形成交汇,人才已成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资源。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首先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校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旁观者;是能抓住时代脉搏,解决中国问题、陕西问题的人才;是能听党指挥跟党走,“打起背包就出发”,到祖国和陕西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的人才。其次,要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高校而言,要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观,积极对接国家和陕西地方重大战略,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切实为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校要坚持文化传承创新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文化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期推动陕西各项事业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首先要守好精神标识。要坚守大学的核心价值和理想信念,特别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建设“形神兼备”的高水平大学,向社会传递强大的信仰力量、精神力量。其次,要发挥好引领作用。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传递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为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高校要增强科研能力
发挥创新源头作用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服务地方的重要抓手。高校首先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陕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等五项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成高层次科研平台,产生标志性研究成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通从科研强到产业强、经济强、陕西强的通道,提高科研服务度。其次,要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打造一批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真正将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作者为延安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