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延安精神教育为抓手,探索构建了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收到了显著育人效果。
——明确育人思路,构建“一体两翼”育人体系。该校构建与实践的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为两翼。课堂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渗透延安精神和面向全校开设的延安精神选修课,其目的在于深度阐释延安精神的内涵价值,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重在解决学生“知”的问题。体验教学包括革命旧址现场体验,开展“读、唱、演、写”等活动,重在解决“情”的问题。践行活动包括志愿服务、资政育人等活动,促使学生实现由“知”“情”向“意”“行”的转变,以实际行动传承延安精神。该体系的实施,使学生在课堂上领会了延安精神的精髓,体验中认同了延安精神的魅力,践行中实现了延安精神落地生根,坚定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强化了大学生责任担当、增强了大学生奉献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
——
注重顶层设计,系统化实施延安精神育人工程。该校长期坚持延安精神育人,制定了《关于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活动的通知》《延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的实施方案》《延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延安精神教育进课堂的实施办法》等制度,同时将延安精神育人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体验教学、践行活动等方面明确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开展延安精神育人的工作流程,实现延安精神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成立领导小组,多方联动,统筹推进延安精神育人工作。
——发挥资源优势,全方位推进延安精神进课堂。一是实施延安精神教育资源建设工程。该校依托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功申报国家社科项目15项,基于项目研究,出版《延安精神新论》《陕甘宁边区史稿》《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等专著12部,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延安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延安精神》《红色经典导论》《延安精神概论》等教材及教辅资料12部,积极将研究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推动教学内容改革;研发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将延安时期相关纸质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为延安精神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开展系统的延安精神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总结教改经验,积极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大学教学》等报刊发表论文15篇。二是将延安精神教育全面融入课程体系。该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延安精神教育内容;22个文科专业开设了18门延安精神方面的专业方向课,其他专业每门专业课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传承延安精神的典型事例和优秀校友敬业履职、践行延安精神的先进事迹,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公共选修课开设了《延安精神大讲堂》《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8门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2学分),建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红色影视作品赏析》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延安精神概论》《红色经典导论》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三是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延安精神课堂教学中探索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研发并推出“小红专”-大学生思政教育“指尖上的课堂”(网络微课),创新延安精神教育方式。“小红专”大学生思政教育“指尖上的课堂”获得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是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项中唯一的一个育人类项目)。
——打造特色项目,全程化开展体验教学活动。该校建成了23处体验教学基地,打造校内外结合的延安精神育人指导团队,对学生体验教学进行全面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了《为人民服务》等27个现场体验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听红色事迹、看红色遗迹”中深度体验延安精神;定期开展“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演红色剧目、写红色诗文”等主题教育活动;将体验教学融入党、团、班级活动,实现延安精神教育从大一到大四的全覆盖。
——开展服务活动,多维度践行延安精神。该校将延安精神践行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延安精神资政育人活动,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调研团队,在教师指导下,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为地方提供资政服务,参与学生近5000人。该校组建白求恩医疗服务队、张思德青年志愿者协会、延安精神宣讲团等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团,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230多场次活动,参与学生达3865名,形成了“八一敬老院志愿服务”“给延安聋哑学校送温暖”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学生通过延安精神教育活动,实现了对延安精神的高度认同,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的重要批示是对学校延安精神育人成绩的充分肯定。学校将不断深化延安精神育人计划,全面加强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宣传工作,重新打造一批精品化、特色化的现场体验项目,开展“延安精神资政育人”调查研究,在学用一致、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彰显延安精神育人的实效性,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