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培养需制度支持
2014-06-09 11:20   《光明日报》

全国两会再次拉开帷幕,人才培养一如既往将成为会场上的热门话题,这让我想起今年2月25日《光明日报》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初见成效的报道。这篇报道令我十分振奋。 

  “拔尖计划”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教改计划,2009年开始实施,它聚焦于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以着力培养卓越理科人才为目标。4年多时间过去了,19所参与高校首批毕业生的表现令人兴奋与欣喜。作为一名长期在高等教育战线工作的同志,在欣喜浏览相关报道的同时,我对这一计划的未来充满憧憬与期许。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缺乏发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机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环境氛围不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拔尖计划”抓住“学生遴选、教师配备、培养模式、氛围营造、制度创新、条件支持、国际合作”等7个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特别是杨振宁、丘成桐、姚期智等世界级科学家亲自为学生授课,担任导师,组织学生研讨交流,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接触国际学术前沿,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术追求和对成才的渴望,同时也激发了高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热情,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小范围、精品式”的改革被媒体称为“培养拔尖人才的试验田”。在欣喜、自豪、兴奋的同时,我们更期待,试验田里的探索、收获,提高我们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水平,应用于革除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机制中弊端的实践,示范辐射于更大范围的本科教育改革,从“一枝独秀”走向“满园春色”,从国内一流走向世界一流。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既包括本科生培养,还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更好地与本科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培养相衔接,使拔尖创新人才真正成长起来,还需要加倍努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最大差距主要在研究生教育上。研究生教育水平上不去,优秀本科毕业生后续培养也就只有选择出国深造这一条路径了。 

  人才的成长犹如马拉松,前一百米、一千米的领先都不能说是最后胜利者。高等学校为本科教育阶段优秀人才的成长营造环境,提供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的大环境,为不同阶段人才成长提供相应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瞿振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