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的关怀严格的要求
——习近平在地方任职期间关心指导办公厅(室)工作的故事
在正定:就算是卖旧报纸的钱也是大家伙的
月明雪霁小楼东,遥望南窗烛影红。
心注百机伏案处,寻常巷陌最关情。
这首诗是习近平在正定期间孜孜不倦工作状态的生动写照,作者是当时县委办的一位同志。1982年春,习近平从北京到河北正定县任职。他把正定当作“第二故乡”,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千年古城焕发勃勃生机。
如今的县委大院已经变了模样,但两棵大槐树依旧枝繁叶茂、绿意盎然。说起这两棵大槐树,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那时,习近平初来正定。“他看到这两棵槐树,问我们知不知道树龄,大家都说不知道,他就让我们找专家看看,要不要保护起来。后来经鉴定,这两棵槐树是明朝初年的,已经600多岁了,于是将它们保护起来。后来还专门立一石碑,刻上《古槐赋》。过去,大家都对大槐树视而不见,习近平总书记一眼就看到它们的价值。他的视野和思维就是不一样。”时任县委办副主任朱博华回忆。
习近平就这样开始了与县委办同志们的朝夕相处。他和大家交往的故事,为我们寻找党办人的“初心”打开了一扇窗。
当年负责文字工作的县委办副主任王志敏回忆,习近平对文字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文稿起草任务,他就会把你叫过去,给你‘摆盘子’,从宏观上、微观上侃侃而谈,把自己的想法给你讲清楚,然后让你列提纲,通过了再往下写。在他那里,稿子要想过关可不容易。”“他还经常言传身教,强调要有以身许国的情怀,这对我们影响特别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之外非常亲和,有时候他会自己出钱,让人去买点花生米、猪头肉,和大家一起小聚。”当年办公室干事李亚平说。
在李亚平的日记里,还记着这样两件往事:
有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拿出10块钱,请办公室的同志去招待所结算此前几次饭费,那位同志说办公室已经垫付了,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自己付,还交代,如果其他常委有没交的钱,也一起结了。“以后谁吃饭谁付钱,再遇到这类问题都照此办理。”
还有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拿钱给我,说要请客,和晚上值班的同志一块聊聊。谁知到了晚上,办公室的小崔已经准备好饭菜,让我把钱退给习近平总书记。他还向习近平总书记解释,用的是卖旧报纸的钱。习近平总书记一听就恼了:“个人吃饭怎么能用公款报账呢,就算是卖旧报纸的钱也是大家伙的,同样不能用。”小崔遭到严厉批评,最后用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钱。
“今天看到八项规定、看到‘五个坚持’,觉得非常熟悉。”李亚平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就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
习近平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县委办作风的转变和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很怀念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满怀激情干事创业的那段岁月,称之为正定县委办的“延安时代”。
在福建:办公厅是核心要害部门
爱书爱字不爱名,求真求实不求荣。
多思多谋不多怨,争苦争累不争功。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引用《秘书工作》上的这首小诗勉励大家。他经常对办公厅(室)的同志们讲,“只有具备甘于寂寞、乐于吃苦的品质,才能具备干更大事情的本领”。
说到吃苦,当年在宁德地委办工作的同志们都会想起习近平三进下党乡的往事。
下党是宁德寿宁县的一个偏远贫困乡,当时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照明、没有财政收入、没有政府办公场所,条件极其艰苦恶劣。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调研。“这一天,坐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当时随行人员的日记,回忆了那次艰苦的调研。此后,1989年7月26日和1996年8月7日,习近平又两次来到下党,看望慰问当地群众,研究解决发展难题。
鸾峰桥长,下党情深。习近平的作风,深深感染了身边每一位同志。
1990年3月,习近平和宁德地县办公室的同志们谈心。“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办公室工作的特点是‘重、苦、杂、难’,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时任宁德地委办主任陈戈说,“他给我们提了三点希望: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高效率开展工作,要实行高水平服务。”
主政福州的六年里,习近平多次出席办公厅(室)业务或队伍建设方面的会议。其间,他对办公厅(室)工作的定位作了阐述,指出办公厅(室)是“核心要害部门,既是参谋部、联络部、执行部,又是‘总开关’‘总枢纽’‘总调度’”。
他突出强调了办公厅(室)要发挥好抓落实的作用,“通过督促检查使各级党委的工作部署能真正落到实处”,“不然,党委部署再周密,也只能是‘主意好,事难办’,或者是‘措施多,落实难’”。“我个人有这个习惯,就是不说则已,说了就要过问到底,否则说的话就是废话,不如不说,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浪费自己的脑细胞。”
他诠释了秘书人员的忠诚,一是指忠于中国共产党,成为各级党组织可靠的工作人员,二是指对人民群众负责,时时处处想着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对党忠诚、马上就办、严谨认真、同心协力、无私奉献”,是习近平直接指导提炼的福州市委办公厅机关精神。
对办公厅(室)的同志们,习近平既严格要求,也真挚关心。
“那时习市长一有空闲就和我们年轻人聊天,聊聊有什么新书,有什么新的理念,一点架子也没有。”当时在厦门市政府办工作的一位同志还记得,“1987年11月,我儿子出生,办公室里非常热闹,大家纷纷祝贺我。没想到的是,中午的时候,习市长来到我所在的科室,拿出四五斤大枣对我说,‘这是陕北的红枣,祝贺你升级当爸爸了’。他说话时候真诚自然的笑容,让我永远难以忘记。”
在浙江:调查研究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省委提出大的思路,办公厅的同志要帮助出主意;省委作出大的决策,办公厅要制定具体方案;省委勾勒蓝图,办公厅要描绘细节,具体深化;省委提出目标,办公厅要考虑‘行军路线’,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曾给办公厅这样画像。
习近平每年都会参加省委办公厅的总结表彰会和他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看望慰问大家,提出希望要求。在2006年1月召开的总结表彰会上,他对省委办公厅提出了“激浊扬清、敬业乐业、乐在人和、力戒浮躁、贵耳重目、求知善读、戒奢节俭”28字要求,成为大家一直以来的遵循和引领。
习近平还经常就办公厅一些业务工作与大家交流看法。与他同在一个党支部的综合处的同志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幸聆听到他对文稿起草的真知灼见:
“‘领异标新二月花’,要求的是在平常中见到不平常,在平凡中见到不平凡。有时候,要的就是一语破的,或者是开天辟地,一个新的词语被你讲出来。”
“文风的改革,我还是那句话:‘求实、求短、求新’。文稿宜短则短,宜长则长,开题单刀直入,分析鞭辟入里,论证顺藤摸瓜,结论水到渠成,让人听了以后感到思路很清晰,观点很明白,重点很清楚,要求很具体。”
习近平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对办公厅的同志讲:“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2005年3月,习近平亲自发起了办公厅机关在全国两会期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的活动,要求干部到老百姓家里去,和群众拉拉家常,到田头看看情况,了解大家的所思所盼,把领导干部平时下去看不到听不到的情况“原汁原味”反映给省委。他还要求到有问题的地方、最偏僻的地方、最不发达的地方都去看一看。省委办公厅的同志们回忆,他对每份调研报告都看得很仔细,作过很多批示,由此发现和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这个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坚持了13年。
习近平十分注重与办公厅同志之间的深入交流,“不仅我谈,你们也谈。我谈对大家可能是一种提示,有时是工作部署,让你们知道现在领导在想什么。你们谈对我是一种启发,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资讯,也是参谋作用”。
在上海:要用坚强的党性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我在福建、浙江工作时,与办公厅系统的同志接触较多,联系也较密切,到上海工作后,希望继续保持这种工作风格,经常与办公厅、研究室系统的同志交往、交流。”
到上海工作不到半个月,习近平就到市委办公厅走访。差不多每间办公室都走到了,详细询问大家有哪些工作、担负什么职责,还特别强调了要提高工作效率。
让市委办所有同志都记忆犹新的,是习近平2007年8月13日在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讲政治、坚持政治原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要用坚强的党性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办公厅、研究室系统的干部职工无论从事哪一项具体工作,都是我们这一部开足马力、坚持不懈工作的大机器中一个个必要的零件,都要服从、服务好全市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职能作用。”
“最起码要保证所反映的情况都是真实的。一方面,不要做那种像留声机一样的调研,基层已反映过了,还去重复反映;另一方面,更不能添油加醋地提供一些误导决策的不真实信息。我相信,头脑清醒的领导干部都是希望获得真实情况的,是能够做到闻过则喜的。”
“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要由办公厅管起来,要有正常的组织生活,平常要对他们的行为举止作出点评,还要监督他们工作之外的活动情况,不能形成特殊群体。”
参加过这次会议的同志回忆,当时习近平基本是脱稿讲的,语气坚定,娓娓道来,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
之后不久的8月20日,习近平又到市委督查室参加了专题组织生活会。这次会上,他强调,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方面,“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做好表率”。
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习近平对办公厅同志们的亲切关怀和严格要求,至今仍深深铭刻在大家的脑海。每次读到“5·8”重要讲话,每次说起“五个坚持”,同志们心底都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之感,其中的叮咛和嘱咐,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如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