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安大学秉承优良传统,推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顶层规划,明确教育目标。组建包括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方面专家在内的教学和研究团队,深入挖掘红色艺术中蕴涵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将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纳入学校的顶层设计和事业规划。明确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双重目标,着力培养具有高雅情趣、审美能力和“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大学生。
挖掘特色,实现资源转化。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小说、散文、诗歌、歌曲、秧歌剧、绘画、摄影等类别,收集整理红色艺术资源,初步建成“红色艺术资源库”。加大红色艺术研究经费投入,成立延安大学红色文艺研究中心,开展高层次红色经典艺术研究工作,形成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红色经典教学与研究成果,包括开发并部分投入使用富有特色的红色经典系列教材和教辅资料,形成延安文艺、红色经典艺术、红色艺术教育等特色研究领域,通过现场教学、艺术实践等提升红色艺术教育效果。
三位一体,创新教育模式。以公共艺术教育为平台,构建课程体系。将红色经典艺术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纳入公共选修课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若干特色化、精品化的红色经典艺术公共课程。开设“毛泽东诗词赏析”“延安文艺选讲”“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等系列公共选修课。推动课程精品化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开展红色经典书写、诵读、话剧表演、专家红色经典导读报告等活动,打造“读•思•行”经典阅读优秀征文活动、红色经典作品书写(绘画)、经典诵读大赛、红色经典剧目展演等系列品牌实践活动,搭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网、《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网站等信息教育平台。构建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将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渗透在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中,融入新生入学、军训、运动会等活动中。
多方联动,完善保障机制。以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构建多方联动的红色艺术教学与管理保障机制。基地负责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教学方案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团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生处负责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各部门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形成“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的教育格局,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