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安大学在地域环境制约的不利条件下,克服困难,积极作为,多措并举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步入更加科学、合理的良性发展轨道,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
——立足现状,着力构建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学校坚持把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作为人才工作的关键环节,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层次、分重点、分步骤地推动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既保证重点学科,支持优势学科,又发展新兴学科;既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又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既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扶植,又注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及时调整充实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二级学院主体作用突出,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备人才工作会议,旨在全面客观分析学校人才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明确今后人才工作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强化全校上下对“人才强校”战略高度的认识。
——
筑巢引凤,大力增加人才资源总量。 学校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筑巢引凤,让来校者安心本职工作。一是2016年1月,借助省上对我校的特殊资金扶持政策,及时调整出台《延安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加大引进力度,引进博士待遇高达30-80万,想方设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学校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积蓄力量。二是根据学科建设需要,以智力引进方式,有计划地聘请在国内影响较大的知名专家11人作为特聘教授,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三是鼓励教师攻读博士,教师读博期间享受100%的绩效工资待遇,报销全额学费、住宿费、交通费,同时提高教师进修期间的生活补贴。四是学校翠园小区一期修建800套教师公寓,二期即将开建,实现了教职工居无所忧。五是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绩效工资和住房分配等方面继续向一线教师倾斜,全方位创造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良好环境,努力构建有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事业发展的平台,保证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
——
实施人才支持培育项目,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以优势学科、重点建设领域为切入点,建立适合我校需要的“人才链”和“人才场”,造就一支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以学术名师、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和创新学术团队。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访学,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更新理念,拓展视野,教师中有过进修学习经历人员达到80%。聘请知名学者开展各类学术讲座,促进青年教师在浓厚学术氛围中不断成长。依托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百名博士”学历提升计划。目前在读博士82人,教师学历结构不断优化,近3年硕博比例从51%提升至76%。通过组建科研团队,专项科研经费重点支持等,为教师群体中学术水平突出的骨干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搭建良好平台。
——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有章可循。积极探索人才管理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致力于用适合的制度保证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使学校人事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近三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总体考量,反复酝酿,先后重新修订出台《延安大学关于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实施办法》《教师报考研究生的暂行规定》《教师进修的暂行规定》《职称评审量化办法》《教职工申诉制度》等十余项人事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更加体现人性化管理。一系列衔接紧密、易于操作的管理制度的施行,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顺利推进,并取得良好效应。
——
加快人事管理改革步伐,激发队伍建设的生机和活力。学校推行岗位设置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各级各类岗位的职责和考核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师资队伍建设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推行教师职务分级聘任制度,增强广大教师的职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充分发挥岗位资源配置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进一步修订完善《岗位考核及绩效工资改革实施办法》,构建以岗位绩效考核为重点的校内薪酬分配体系。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通过绩效分配的杠杆调节作用,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按劳取酬,优绩优酬的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