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该校的重要批示精神,多举措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
——
凸显延安精神育人特色。完善“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的延安精神教育格局,构建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主体,以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延安精神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挥延安精神教育比较优势,打造“小红专”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平台,全面推进学生自主管理改革,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活动品牌;深入推进以早操为代表的学风建设,形成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管理特色品牌;自觉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培育、凝练大学精神,形成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加快推进意蕴深刻、特色鲜明、权属明确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彰显红色大学的特征,统筹推进富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校史馆、博物馆等各类场馆建设,形成富有延大风格和特质的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
——
凸显学科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党中央在延安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7年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紧紧围绕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陕北生态治理、地方病防治等特殊战略需求,重点打造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基础医学等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集群,建成4-6个省级一流学科,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重点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临床医学、生物科学、音乐学等特色专业,建成2至3个国家一流专业。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平台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深化以党中央在延安13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等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形成独特的比较优势,力争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
凸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坚持立足陕北、面向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面向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推进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类各层次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师范专业、医学专业建设,增设区域经济转型急需的新专业,持续推进协同育人,为区域培养一批“下得去、靠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紧紧围绕陕北及陕甘宁蒙晋毗邻区煤炭、油气、电力、化工等优势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战略,打造菌草工程中心、能源化工工程中心、陕北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中心、老区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成1-2个教育部科研平台、3-5个省级科研平台,精准聚焦老区脱贫攻坚、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研究、延安新区岩土工程设计和陕北苹果、红枣、菌草繁育等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科技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并实现就地转化;紧紧围绕国家特殊战略需求,联合中省高端研究机构,依托国家级、省级延安精神研究平台,深化延安精神研究,打通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13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7年的历史脉络,挖掘“初心内涵”,加快推进习近平知青岁月研究,建成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打造“延安精神咨政育人”智库,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理论和政策咨询;发挥革命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关注与回应区域思想文化需求,整合学校红色文化资源,集聚地方红色文化力量,建设“延安精神与延安红色文化传承”平台,探索联动协作、资源互补的红色文化建设模式,为区域文化繁荣兴盛提供支撑,进一步加强陕北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打造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推动学校成为引领区域社会思潮和文化风尚的新高地;发挥医学院、附属医院教育医疗优势,打造优秀人才团队,提高设备、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建成能够全面保障区域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医疗服务中心。
——
凸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特色。强化泽东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把学校建成全国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培训中心、全国高校管理干部和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修中心,为全国干部和在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内涵发展,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依托12个省级建设、培育一流专业,示范带动全校专业建设,逐步增设5至7个适应地方需求和区域经济长远发展需要的工科、医药等新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翻转课堂、探索式、体验式、合作式、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方法,立项建设500门左右教学改革项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一批双创中心、众创空间和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院,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资政育人实践活动,按照“资政和育人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调研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立100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研项目,实现在资政中育人,在育人中资政。
——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活力;以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为纽带,建设一批具有相应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部分团队进入省级创新团队序列;优化科研资源综合配置,形成科学规范、开放合作、高效运行的科研平台管理机制,通过努力,实现获批国家级项目100项、横向合作项目200项,科研经费达到8000万元,培育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推动学校建设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中心。
——
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坚持人才强校,引育并举,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机制,实施好高层次人才项目和“延河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加大博士引培力度,着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聘任15-2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特聘教授、3-5名相关学科院士为双聘院士,引进和培养博士200人以上,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6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5-20人左右。
——
着力提升开放办学水平。依托省级开放办学试点单位平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友好关系,扩大国际合作办学范围与层次,拓宽学生出国深造和交换留学渠道;进一步深化省部共建、对口支援,重点推进一校一院对口支援工作,每一个学院与一所国内一流大学建立深层次对口支援关系,导入其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等优质资源;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推动校友资源转化为办学资源,助推学校建设发展。
——
着力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和完善教代会等组织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深化“一章八制”建设,常态化开展基本制度的“废改立释”,加快形成较为系统完备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