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延安大学传承和弘扬路遥精神,引导学生在守望路遥的坚实行动中提升综合素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以路遥精神为切入点,全过程融入文学类专业教育教学
——以路遥奋斗精神为切入点,探索专业教育“立德树人”新途径。2007年以来,学院在文学类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上,把“一颗忠诚事业的心”摆在突出位置,把路遥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理念。一是组建路遥研究团队,在研究中深挖路遥文学资源。学院研究团队提炼出路遥的四种精神,即:以初恋般的热情与宗教般的意志,笔耕不辍,追求卓越的献身精神;坚守“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精神;用故事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大爱精神;把握时代、立于高端、挑战苦难、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二是在课程设计上,整合路遥研究专家形成课程团队,为本科生开设《路遥研究》专业课,引导学生在研究中传承路遥精神。三是建构系统性、体系化的育人环境。学院采取全院育人、全员育人与全程育人的方式,做好专业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的有效互动,把课堂搬到路遥文学馆、路遥陵园、路遥故居等场所,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体会与学习路遥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体现“三个一”的文学类专业特色。文学类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院在文学类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上,明确提出学生要有“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学院设立以专项资金资助、创新学分认定、出版优秀学生作品集等方式培育、鼓励学生发表出版作品,并把这些成果按照分值一并纳入学生奖学金申请、评优等项目中。
——强化全程实践训练,提升文学类人才综合素质。一是学院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更加精准地强化学生的“分类指导”,组建“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与“写作兴趣小组”,选聘有专长与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成长。二是特别重视学生课后实践,引导话剧社开展以路遥作品为主题的排演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的“悦读活动”。三是引导学生苦练基本功,参加校级、省级汉字听写大赛、语文教师基本技能大赛等。四是学院购买字帖让学生练字,写完6个学期的字帖,学院专门组织老师评定并进行学分认定。五是充分发挥普通话教研室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练好普通话,提高普通话过关率。
以“路遥精神”为发力点,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文学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一是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路遥文学社已经成为陕西高校中重要的文学社团,其《兰蕙园》成为“文学苗圃”。2015年,学生话剧社排演的青春版话剧《平凡的世界》,获陕西省2015年度校园戏剧节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到现在,文学院在校学生出版《兰蕙其芳》《半醒》等文学作品17部,在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国作文大赛、全国语文教师读书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比赛中获128个奖项。二是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5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报道文学专业谢伟等11名同学“援疆进藏”事迹。此外,央视2015年至2016年先后三次报道文学院学生学习路遥精神的事迹。
——校园人文环境有效改善。学校整合路遥文化资源,巧打特色文化牌,营造出传承路遥精神的良好氛围。一是路遥文学馆自2007年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多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以及全国各地数十万文学爱好者参观,已经成为助力学生成长与传播路遥精神的重要平台。二是学校精心打造了多维辐射的路遥文化平台。学校建成“路遥学术报告厅”,在校园塑立路遥雕像,教务处设立“路遥大讲堂”,校团委设立“路遥青年论坛”,校图书馆建成“路遥研究数据库”,均将路遥文学资源转化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优质动能。
——研究成果同步推广。一是路遥研究团队先后出版了自主教材《路遥传》一部,出版了《路遥纪念集》《路遥再解读》《路遥 路遥》等多部路遥研究著作,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十多篇研究论文与教改文章。二是学校以路遥精神“立德树人”的经验在全国性媒体广泛报道。2015年5月11日,《中国青年报》第6版半个版面介绍文学院师生学习路遥精神情况;2015年11月26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延安大学:用路遥精神立德育人》专题报道。
——传承模式多元辐射。路遥研究与教学团队在全国范围传播路遥精神。自2012年以来,团队负责人梁向阳教授先后应邀在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全国60多家单位与高校作“路遥与《平凡的世界》”讲座,传播路遥精神,产生了广泛持续的影响。北师大2012年12月19日的讲座,被《北京师范大学校报》“京师讲堂”栏目专题报道;清华大学2015年11月29日的“时代论坛”讲座,纳入清华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分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