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首页

信息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工作 > 正文

信息工作

    【教育厅消息】延安大学线上课程化“疫”为“毅”铸魂育人

    编辑: 发布时间:2020-03-27 点击:
          延安大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大学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探索线上课程育人模式,深入推进线上课程育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线上育人顶层设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延安大学积极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加强线上育人顶层设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线上育人工作。2月12 日,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张金锁向全校同学发出了《“疫”过天晴回延安杨家岭下沐春风》的一封信,指导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下如何坚定信心听从指挥、如何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如何保持耐心提升自我。 二是专门部署安排线上课程思政教学工作。2月24 日,延安大学副校长武忠远主持召开了开学准备工作会,要求各教学单位认真做好在线教学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对线上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作了专门部署安排。 三是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加强课程思政的组织管理工作。延安大学制定了《延安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立项了1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微信交流群、创立“课程思政论坛”公众号,即时交流共享课程思政改革信息和课程思政教学心得体会。

    精心组织好“开学第一课” 化疫情危机为育人契机

          延安大学高度重视思政课程的“开学第一课”,以“开学第一课”为契机化疫情危机为育人契机,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是扎实做好“开学第一课”的准备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抗击疫情思政课教学小组,主要成员由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及相关思政课教师组成;制定了《延安大学思政课“开学第一课”工作方案》,开展主讲教师集体备课;提前录制完成了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伏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郝琦和教学副院长崔海亮等主讲的“开学第一课”课程视频;提前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测试,并制定工作预案,确保“开学第一课”顺利进行。 二是精心组织好“开学第一课”。3月2日早上8点,任课老师按时组织学生进入超星学习通网络学习平台,播放了田伏虎主讲的“坚定制度和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录课视频、郝琦主讲的“延安精神,重在践行”的录课视频和崔海亮讲授的录课视频,崔海亮还在线布置了以“抗疫战·家国情·思政课”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开学第一课”作业。同学们学习了 3 位老师的录课视频后,任课老师们组织学生发起战“疫”大讨论、开展战“疫”小课堂,在线上与同学们进行了良好的交流互动。同学们在讨论中讲述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重大举措、感人事迹、生动故事,讲了自己观看课堂视频的感悟,提高了对疫情的认识和思想觉悟。 三是“开学第一课”引发学生强烈情感共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讲教师惠小峰在课堂讨论的最后倡议大家同唱《我和我的祖国》,引起了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有的同学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主讲教师亢鸽还提前录制了《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战“役”课堂小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全国上下在抗疫过程中体现出的“一声令下、全国动员”的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快速反应,分秒必争”的中国速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增强了学生的“四个自信”。“开学第一课”播出以来,学生受到极大鼓舞,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态度端正,到课率、课堂参与度高,很多同学通过线上方式反馈了学习时的照片、笔记和感悟。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引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疫情当前,延安大学鼓励教师充分挖掘延安精神、优秀校友、校史资源和一线医护人员先进事迹开展课程思政。延安大学充分考虑到自身综合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各院系应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来挖掘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出与专业特色结合紧密的多样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是加强课程思政线上教学改革专题培训。为了引导各个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该校于2月14日和2月16日,专门组织了两期课程思政线上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对如何利用超星“一平三端”教学平台和智慧树在线教学平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实操培训。 二是推出《在线教学第一课,高校如何开启疫情下的课程思政》。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各个专业教师在疫情期间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学校专门组织教师撰写和推送了《在线教学第一课,高校如何开启疫情下的课程思政》交流文章,以管理、医学、化学、生物、环境、建筑、金融、新闻传播、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育等专业类别为具体个例,阐述了如何在疫情阻击战中挖掘专业课程可利用的思政资源,将其恰当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不同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打造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全面构建课程育人格局

          延安大学结合各个专业的不同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打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引导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全面构建。开课三周以来,延安大学部分老师充分利用在线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涌现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的典型,掀起了一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热潮。医学院教授王璐的《系统解剖学》第一课讲授了从事医学和解剖工作需要具备社会责任、人文情怀、质疑精神等基本素养,以“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作为切入点,以钟南山院士,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最美逆行者、延安大学校友郎华、樊建勇、任波,解剖学家萨维里等为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文学院副教授郭小良的《新闻写作》一上课就在教学平台交流区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次疫情报道中有哪些作品感染了你?”教学过程中,郭小良与同学们在线讨论了《楚天都市报》的作品《江学庆女儿:“爸爸把时间都给了患者,很少有时间陪我们”》。讨论中,同学在线积极发言,线上谈了自己阅读作品之后的感受和体会,表达了对江学庆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抗击疫情,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敬意和感恩;并表示要向不畏风险赴一线采访的新闻记者学习。石油学院老师李茜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一堂课融入课程思政,围绕四个话题展开,“疫情预警人”“疫情期间的环保人在做什么”“环境影响评价是什么”“环境影响评价为什么重要”。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杨战海的《数据结构》课程则通过疫情数据理解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并展开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析中外疫情数据发展所呈现出的本质问题,总结出制度优势、奉献精神、信息公开、集体利益等思政内涵。鲁艺学院老师张丽媛的《Flash动画》在讲授动画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观看与本次疫情相关的动画、漫画作品,分析他们的创意与设计制作方法,并以此次疫情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相关内容的动画作品。文学院副教授侯业智的《中国当代文学》则从提升学生的“读、写、研、演”等能力入手,利用思政素材为学生布置了读改革开放40年优秀文学作品、创作疫情防控主题的原创作品、完成瘟疫主题文学作品的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排演《在困难的日子里》话剧等课程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和思想素养。
          在疫情防控期间,该校充分挖掘延安精神、优秀校友、校史资源和一线医护人员先进事迹,开展在线课程育人工作,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洗礼,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