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安大学高度重视青年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力发挥人才支持计划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选拔,该校积极建立多渠道的培养机制,拓展培养路径,先后启动了“百名博士学历提升计划”“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优秀人才扶持计划”等5类校内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海外培养计划”“国内研修计划”“教学素养提升计划”等三个子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支持培养力度,实施了与省级以上人才支持计划相衔接的校内人才支持计划,构建了青年人才多层次分类培养与支持体系。
——完善人才引培政策体系建设。该校一方面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对非省会城市人才引进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宽政策支持渠道;积极对接市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与延安市人才政策体系并轨;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竞争加剧趋势,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调整力度;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着力破解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方面的难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先后修订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暂行规定”“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管理办法”等,规范指导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新的管理制度更加体现人性化管理。一系列衔接紧密、易于操作的管理制度的施行,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纳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统筹推进青年教师发展工作。按照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和教师队伍现状,制定青年教师发展专项计划,统筹国内外研修、学历提升、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等各个方面,分类、分层次、多方式开展培训培养工作,实现青年教师能力发展的全覆盖与常态化。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和青年教师素质提高重点,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措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实施名师引领计划和青年导师制,强化激励约束,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养成。该校地处革命老区,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大学。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加强青年师德养成培养。在青年人才选拔上,始终将思想政治、师德作为评价的重要考量条件。该校将师德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每年将师德师风培训作为必修内容纳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中,充分利用地域和历史优势,每年组织新入职教师赴梁家河、南泥湾的旧址进行现场教育教学,引导青年教师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的延大精神。为了继承与弘扬延安大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该校举办了“延安大学八九十年代教师教材教案展”,展现了该校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教学风貌,并以此为契机建设了“延安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基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青年人才队伍中形成了强大的正能量。
——积极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该校逐年增加人才资源开发经费,用于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实行教师岗位分级分类、职称分类评审、科研奖励激励等,形成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实施好“三项机制”,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支持冒尖,鼓励创新,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能和优势。同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宣传,营造关心人才、重视人才的舆论氛围,增强新入职青年人才对学校归属感、认同感,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