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 |
——延安大学开展延安精神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延安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边区军民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的先进文化。它既包括精神形态的革命思想、理论、作风和价值观,也包括物质形态的革命旧址、纪念馆、文学艺术出版物和文献资料等历史遗存。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得以延续的本质编码,是支撑和保持红色文化基本构造和其先进性、历史性、创造性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基本性能的精神内核,也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形成的精神成果——延安精神,其主要内容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能集中体现延安红色文化的革命性、群众性、创造性和时代性等特点,长期发挥着统一全党思想、推进经济发展、引领时代价值取向和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历史作用。
延安大学既是延安精神形成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也是延安精神传承和弘扬的担当者与实践者。首任校长吴玉章关于养成学员的伟大品格和学习做人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新中国成立以后,延安大学高度重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立足陕北,服务陕西,服务西部,培养了10余万名下得去、靠得住、用得上,基础厚实、为人诚实、工作务实、作风朴实的优秀人才,在陕北老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延安大学用红色文化感染人、鼓舞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成为新时期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播基地。
构建延安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努力形成的延安精神,毫无疑问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即站在人民大众的一边、代表着人民大众的利益;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有着文明的生活方式,即健康、积极向上的新民主主义的生活方式。构建延安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对红色基因传承而言尤为重要。
第一,抓延安精神基础理论研究,为开展延安精神教育提供知识体系。要传承弘扬好延安精神,就必须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原生态红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研究,使之成为符合科学规范的知识体系。多年来,延安大学以挖掘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为天然使命,在学术研究上形成了与延安精神教育密切相关的五大特色研究方向,即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研究、延安学和延安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研究、陕甘宁边区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一个专家学者群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截至目前,五大特色研究领域已成功申报1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数十项省部级项目,出版延安精神研究专著8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拍摄电视片5部,其中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编写出版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陕甘宁边区史稿》《延安精神概论》等系列大学生特色教材;建立了国家等级、省级、校级研究基地,搭建了研究与交流平台;建成了史料丰富的中共党史资料室。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对延安时期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特色和热点。
第二,抓学科建设,为延安精神教育提供学科和支撑。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不仅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奇迹,而且留下了挖掘不尽的中共党史与延安精神教育资源。要使以延安精神为内核的红色文化知识得到很好的传承、弘扬、创新与发展,就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建立坚实的学科专业体系。延安大学的中共党史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延安学与延安精神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中共党史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中共党史专业是全国高校三家党史本科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共党史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延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鲜明,是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
第三,抓研究成果与学科建设成果的课程转化,让延安精神真正融入思想教育体系之中。要使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成果真正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同、喜爱、接受,就必须将这些成果结构化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易学易懂易用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延安大学在公共选修课安排上持续凸显了延安精神的学习,先后设置了《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的创新与发展》《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毛泽东诗词》《红军长征》等课程;在《本科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里规定的有关延安精神的书目有《毛泽东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通过设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子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把“大学生文化素质与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在《本科学分制公共选修课实施办法》里也规定了有关延安精神的课程,这些规定让延安精神的理论成果和学科成果真正走近了学生,走进了课堂,成为全校大学生自觉学习、阅读的重要内容。
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特质的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延安大学凸显与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密切关系,注重环境优化、活动组织、氛围营造和骨干学生培养,让身处其中的学子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延安精神之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第一,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内容。比如,在人文景观和校舍建设中体现延安大学的红色历史和辉煌成就,竖立或建设了毛泽东讲话摘要石、郭沫若题词碑、首任校长吴玉章和著名校友路遥塑像,以及八大前身院校纪念墙、“5·23”音乐厅、先锋广场等,用历任校长、革命先贤、学术大师的名字命名每座楼宇,用校训和延安大精神命名每条道路,使其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建立了史料丰富、功能齐全的校史陈列馆和路遥文学馆,为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搭建了重要平台;固定宣传栏和学生学习园地突出红色文化的内容,宣传和展示思想教育的成果。
第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进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激发爱国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比如,《延安大学校歌》激昂的旋律和催人奋进的歌词,体现着延安精神的本质内涵;“祖国、社会、人民与我”演讲比赛,引发大学生对自身在社会发展中责任的思考,增强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延河论坛”辩论赛紧贴时代热点,引导学生以理性眼光看待社会发展,得出正确结论……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
第三,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工具宣传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延大新闻网、“圣地红网”、延安精神网、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网、“窑洞论坛”和官方微博、微信,共同发挥着宣传延安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弘扬延安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其中“圣地红网”不仅是延大学子的精神家园,而且成为“陕西大学生在线”和全国大学生在线的特色频道。
第四,通过宣传延安大学历史上和当代培育树立的典型,发挥教育示范作用。延安大学建校70多年来,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先后涌现出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多位两院院士和学部委员、3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等,这些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始终激励着在校学生。近年来,延安大学还先后树立了勇救落水少年不留名的王文鹏、见义勇为的车延龙、孝老爱亲的马树芝、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李霞、拾金不昧的黑鹏杰、奉献基层的王卫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对全校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延安大学还组建了以张思德和白求恩名字命名的两支红色志愿者服务队,使其投身于社区服务和文明城市建设中。在这两支队伍的影响下,延安大学各级志愿者服务组织义务支教、关爱老人、捐赠物资、扶困助学,服务活动遍地开花,其中“爱心社”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志愿者服务组织,“三农学社”入选全国高校十佳社团。
第五,注重对大学生党员和团学骨干的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教育。在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中,延安大学将延安精神教育渗透于形势政策教育、主题班会、文明宿舍创建、早操晨练、课堂秩序、入学与毕业教育等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突出延安精神教育的实践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正确思想认识的形成和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一是通过学校党校和学生党支部活动,对学生党员进行红色文化和延安精神再教育,坚定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他们对党、对人民的感情。二是加大对团学骨干延安精神的教育,通过“青马工程”教育培训、团校团学骨干素质能力培训和“红色卓越”团队培训,培养其正确的理想信念、担当精神和践行能力,使他们真正发挥联系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作用。三是设立党员先锋岗,做好为民服务工作。为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让学生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得以体现,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重要节日和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时,身着红色党员先锋岗队服的学生党员们有的为新生指引方向,有的到宿舍楼为新生或毕业生整理、搬运行李,有的在邮寄点为毕业生缝装包裹。党员们深入厂矿和农村,宣讲延安精神,普及红色文化,在宝塔山和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现场诵读红色经典,提高其他学生与各地游客的红色文化认同感。他们的行动,是传承红色基因和延安精神最生动、最活泼的体现。四是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宣讲延安精神,践行延安精神,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建立老党员、困难党员一对一帮扶制度,强化延安精神的实践作用,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各基层党委利用专业优势和特点,推出一至二个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们走校园、入宿舍、进社区,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梁家河知青旧址开展义务讲解,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党员的服务,看到党员的先进性。此外,学生党支部还与家庭困难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这些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党团员的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六,在研究传承陕北文化中弘扬延安精神。延安大学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蕴含着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容,“陕北文化网”持续传播优秀的陕北文化。学校通过对陕北文化与延安精神关系的准确把握,在传承陕北文化的同时弘扬延安精神,先后改编并演出了延安时期创作的《兄妹开荒》《白毛女》等优秀作品,以此推动延安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同时用延安精神提升陕北文化的境界。学校还组建专业合唱团队,通过第二课堂传播陕北文化和红色文化。
自觉履行传承红色基因的社会功能
延安大学地处革命圣地,具有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独特优势。学校不仅对内加强延安精神教育,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而且充分发挥区位研究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积极履行社会服务功能,主动担当起面向社会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一,建立基地,夯实传承红色基因的组织基础。为了更好地承担革命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社会责任,从20世纪90年代起,延安大学先后申请建立了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和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实践研修基地、陕西省公务员培训基地等10多个基地。20多年来,这些基地接待和培训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800多所大中学校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18万人次以上,延安大学也因此成为全国延安精神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中心之一。
第二,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提高规范化培训水平。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学校对众多基地进行整合,成立了“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学校组织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培训管理团队,强化了中长期和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健全了教育、研究、管理、服务的制度规范,集中资源,改善了培训条件,形成了以党性教育、延安精神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与方法研修培训为主要模块的培训内容体系和以坚定信仰、转变思想、增进感情为主要功能的培训特色,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三,苦练内功,内涵发展,迅速提高了培训能力和社会效益。一是实行开放办学,建立了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陕西省委党校、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等培训机构在教师、课程、生源方面的共享机制,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序、健康进行。二是建立了一支包括校内外、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师和管理干部在内,承担理论课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多层次专兼职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基础理论、工作研究和课程建设,2013年以来建立了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立项制度,组织编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和《延安精神教育读本》,完成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统编教材 2部,发表理论文章和工作研究论文30余篇,开发了《中国共产党延安十三年政权建设经验》《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等10多门精品课程和骨干课程,以及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整风精神、“七大”精神等一批现场教学精品课程,拓展了现场教学和情感体验教学的内容。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整体培训能力和培训效果大幅度提高,各界受训学员普遍认为收获很大,仅2014年就举办培训80期,受训人数达6400人次。
传承以延安精神为内核的红色文化,是延安大学的天然使命,天然使命要有历史担当。延安大学将继续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从实现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高度,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发展好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