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首页

信息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工作 > 正文

信息工作

    延安大学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功效(教育厅网站)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6-06 点击:

    《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26日 题:延安大学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功效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师、学生“三维不重视”的背景下有所“弱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有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延安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突破了传统、简单的教化方式,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立德树人系统中,探索出了一个立体式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彰显了鲜明的特色,展现了独特的功效。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在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主义办大学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本位是“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并由此实现主体“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实施了如1978年、2005年等方案,每一次方案的调整过程,都既是“强化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只有在“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发展于实践”中才能得到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薄弱环节在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的首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然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育人”等问题。这不仅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不喜欢”该课程,而且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精神流浪”与实践素养缺失,这与当今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西方先进的“需要教育”模式表明,教育必须基于“社会需要、实践需要、学生需要”。可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突破口就在于实践。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指向在于实践。近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各高校一定要结合各自的“地情与校情”,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路子。

    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红色文化资源实践育人的主要举措
         制订了嵌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育人规划。为了全面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活动,延安大学专门制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基本依据。该方案不仅覆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也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环节;其内容包括了实践教学原则、实践教学课时等事项;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开展嵌入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建立了嵌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育人基地。延安大学地处延安革命圣地,这里是党中央、毛主席生活战斗了13年的地方,留下了以170余处革命旧址为载体的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依托延安独特红色文化资源的区位优势,挖掘其巨大的育人价值,便成为延大学人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2009年,延安大学与延安革命纪念馆签署协议,建立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有关学院借助诸多实践教学基地,让广大师生走出教室,走进融知识、文化与教育一体的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第二课堂,现场追溯历史、反思现实、体验健康成长。
         构建了嵌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若干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体系,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内容,但均承担着以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如何实现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实践体系的转化、实践体系向育人体系的转化?其关键就在于从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提炼“实践点”、从博大的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提炼“教育点”,然后实现二者的有机对接。近年来,延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研室为主体,推进了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题化,并从中提炼8至10个“实践点”,然后从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选择了8至10个“教育点”,最终在实现二者对接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点—线—面—体”的立体育人体系。
         形成了嵌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育人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能够长期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育人,得益于长效机制的保障作用。在静态层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实践教学制度固化了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即从实践大纲到实践方案,从实践手册到实践计划、实践课表、实践考核均有严格的实践育人规范。在动态层面上,实践育人主题可以根据党的时政变化进行实时调整;实践育人过程采取的是“寻理—说理—辩理—启发—觉悟”的师生互动模式;实践育人考核是以学生的现场表现、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为依据,以20%分数计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中,以实践育人课时费计入教师的绩效工资中,通过静态规范与动态机制相结合,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活动的持续开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红色文化资源实践育人的功效
         该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彰显了时代性,秉承了延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树立了“立足红色圣土,守护精神家园”的教学宗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延安大学,当年在教室、宿舍严重短缺的条件下,仍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学校确立了培养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干部为目的教育方针,不仅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还运用了讲授、调查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广大学员的政治思想水平,造就了一大批国家栋梁,培育了光荣的延安精神。新时期,延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足红色圣土,守护精神家园”教学宗旨的引领下,继续深化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了融知识性与教育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地方性的人才培养素质的诉求。
         该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凸显了实践性,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创建了以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内核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常态性实践教学,为学生、教师、学校的角色回归、适应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找到了切入点。学校创建了以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内核、以延安大学的七大全国或省属教育基地为辅助的实践育人基地群,开展常态性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改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尴尬处境”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学校回归大学之道,有利于教师回归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回归践行践长的本能。
         该模式在教学效果上体现辐射性,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推进了特色学科建设,带动了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教学团队建设,回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难题。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红色文化资源实践育人的功能日益凸显。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强化了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人格养成。近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体育学院曹雪琦同学勇救落水母子、历史文化学院巩学斌同学勇救落水儿童、化工学院李霞捐献造血干细胞等光荣事迹。在学科建设上,形成了以“延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为龙头的学科建设平台;在课程建设上,建成了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在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围绕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的项目、论著、论文系列成果;在团队建设上,涌现出来陕西省“巾帼标兵”、陕西省“师德标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