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安大学以开放办学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成效良好。
——联合凝练和研发科研项目。一是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该校刘长海教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群落构建与沙棘产业化技术及示范”课题子课题“水蚀风蚀交错区高效植被形成机理及其与土壤动物的耦合关系”研究。该校历史系副教授王保存获批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二是承担企业研发任务。该校与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南泥湾采油厂签订了《南泥湾采油厂康台区工程地质研究》项目合同,总经费100.2万元。三是共建延安市煤炭洁净转化重点实验室。与延安市能源化工集团联合共建延安市煤炭洁净转化重点实验室,由企业出资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煤炭中低温热解技术和洁净转化中试实验设备的购置和共享利用。四是市级科研机构和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该校“延安市分析技术与检测重点实验室”确定为市级重点实验室,“延安市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延安市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延安市产业技术创新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命名为延安市2016年度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一是瞄准地方需求,打造了资源药物研究与利用、陕北微生物开发与利用、煤基能源与环境催化、陕北枣业工程技术创新、陕北历史文化、延安文艺与路遥研究等24个科研创新团队。二是凝练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首次在科研立项中增设产学研合作项目,项目充分考虑该校科研方向及整体实力,重点选取该校能做好,地方有需求的科研项目进行支持,目前进展顺利。
——打造地方智库。一是深入研究延安精神原生形,设立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精神等专项研究,形成系列有影响的成果。二是联合陕西社科院进一步办好研究中心现有资政报告《延安镜鉴》,打造成为一份用延安精神治国理政的有影响的资政育人报告。三是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理论文章,在学术界理论界引起普遍关注,推动延安时期党的历史与延安精神的深化研究。四是利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市、校平台,将延安时期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宣传出去,成为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的精神之钙。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一是学校与榆林市科技局就陕北能源经济战略研究、蝎与蝎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问题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二是该校举行延安市菌草技术推广培训会,参与承办国家菌草中心菌草产业扶贫座谈会,参与了延安市菌草产业的推广和后续产业链的研发,为延安市菌草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山丹丹大学生创业团队与劳山林业局共建的山丹丹标准化种球生产基地;在宝塔区指导“山丹丹籽球生产” 示范基地建设;在子长县合作完成“优质山丹丹种子生产工艺”和“山丹丹种子室内花用种球生产工艺”,服务地方效果明显。四是学校与延安市洛川县、渭南市大荔县等地进行校地产学研合作交流,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进行基地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