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不仅给延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留下许多珍贵的红色文献资源。但是自然因素和读者的翻阅,使许多党的珍贵历史文献满目疮痍,保护和传承成为严峻的课题。
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红色文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号召,延安大学系统地搜集整理了延安时期的红色文献,并于2016年启动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工作,该校利用红色资源宝库,从多个维度进行主题资料的挖掘,以传播红色革命精神,服务教育、教学和科研。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化工程。平台整合了延安时期的图书、报刊、档案、图片和音视频数字资源,并嵌入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打造了一个集红色文献保护、传承、传播、教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红色文献大数据平台。
台建设初期,该校重点对《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三种党中央机关报进行了全文数字化。战争年代的报纸,马兰纸,自制的油墨,印刷质量非常差,字迹模糊;而且有手刻版、竖版,繁简交叉,这些都使OCR识别变得非常困难,为此,该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先后投入近千万资金,近百名学生参与了录入、校对和分类标引工作,历时三年,克服了数字化过程中的诸多技术和质量问题,终于完成了三种报纸共11043个版面8508万字的全文数字化工作,建成了《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平台采用图文对照的数字版式,使报纸原貌和文本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也使报纸的阅读和考证变得非常方便。同时还可以从全文、题名、作者、关键词等多个维度检索报纸内容,为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供了平台。《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记录了从1931年至1947年间,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革命历程。2019年5月29日,由上海图书馆、延安大学图书馆、解放日报社合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红色视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报<解放日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一书首发。该书从红色视角出发,以上海为聚焦对象,通过梳理、呈现1941年至1947年间《解放日报》中关于上海的报道,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一起,在民族危难时期浴血奋斗、救亡图存的时代图景。作为该书内容的主要提供者,在编辑过程中,延安大学图书馆的红色文献大数据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是取之不尽、挖掘不竭的红色资源富矿,更是党员干部寻找初心、补充理想信念之“钙”的最好“教科书”和最丰富的“营养剂”。
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延安大学将发挥延安的地域优势,联合各方力量,持续收集和整理延安时期的各类文献,并逐步建成国内外最完整、系统、丰富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资源库,将延安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转化为延安时期相关课题研究的优势,转化为延安红色旅游及红色文化产业优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大学的重要批示,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