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首页

信息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工作 > 正文

信息工作

    【教育厅消息】延安大学纵深拓展“校县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

    编辑: 发布时间:2018-05-21 点击:
        延安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在服务中求发展,立足陕北老区,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积极开展“校县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取得较好成效。
        ——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开展多项校县合作活动。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学校领导班子把社会服务纳入到“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开放办学实施方案》中,并在年度工作安排中设定目标任务。二是该校校领导多次赴榆林能源集团公司、子长县高柏山校地共建山丹丹标准化生产栽培示范基地、宜川和子长扶贫点等校县合作地进行调研,现场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多次赴靖边县、绥德县、吴堡县等地与合作方进行座谈讨论,研究校县合作工作。三是职能部门深度融入,该校科研处、对外交流与合作处、教务处等部门按照校县合作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项目实施。
        ——立足实际、面向陕北,多项成果形成品牌效应。该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创新成果的研究团队,并将科技创新的成果推广到社会之中,在陕北各县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一是能源化工研究。该研究团队与延安能源集团公司合作开展延安能源转型发展研究,组建了延安市煤炭洁净转化重点实验室、油气开发环保助剂联合实验室,开发了清洁型煤生产工艺、已投产多条生产线。截至2017年1月,延安能源集团公司累计为研发基地投入研发资金3215万元。在双方确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延安综合能源产业研究院”以来,重点研发任务一期已投入研发经费480万元,正在建设的1.5万吨/年中煤热解中试生产线即将建设完成进入调试阶段。二是食用菌创新研究。该校通过食用菌科普宣传、科技下乡、技术培训与指导、转化科研成果等手段,积极主动与陕北地区的地方政府、食用菌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菇农进行校地产学研用合作对接,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研发,为陕北地区的食用菌产业服务。2017年将科研成果“陕北地区食用菌制种与栽培原料开发与应用推广”在陕北地区5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及30户菇农中进行应用,节约成本80余万元,增收180余万元。为陕北地区筛选了平菇、香菇、金针菇、灵芝、北虫草等优质菌种10株,使100余人受益。三是多肽资源药物研究。该校多肽资源药物研究团队在蝎子的繁育技术体系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黄土区蝎子生态山养模式,并且积极主动地将这一模式向社会推广,与社会合作成立了榆林市开源蝎与蝎毒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6000万元,在榆林、延安各地已建立蝎种山养繁育基地100多个,推广示范面积近4000亩,达到年产蝎子20吨、蝎毒干粉3000克的生产规模,辐射陕北8个县区。2017年新建蝎种山养繁育基地30多个,目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蝎与蝎毒原料供应研发基地。该项目是解决陕北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后产业结构调整、缓减保收增收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四是菌草研究。该校菌草研究团队在菌草新品种以及对现有技术集成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该校研究团队与延安市科技局紧密合作,形成适合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菌草高效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目前,菌草产业在延安市发展迅速,全市菌草种植面积达到近万亩。为进一步提升研究能力,2017年,该校与福建农林大学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该项目对进一步巩固陕北退耕还林成果、治沟造地工程土壤改良和产业扶贫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合发力,纵深拓展,努力打造新型合作平台。一是与合作区县建立联系协调沟通机制。双方分别确定联系机构和指定联系人,定期通报和交流情况,共同落实校地合作的各项事宜。二是建立高层互访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合作协商工作,协调解决双方合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合作计划。三是建立定期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与合作县区对口部门联席会议。四是开展县区调研座谈工作,达到“县县有联系,处处有合作”的工作目标。五是充分发挥该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利用学校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平台,组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训、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在合作县区开办实训班,推荐最新科研成果,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科技成果优先在合作县区转化。六是联合国内外其他科研院所或高校与合作区县共同打造科研、高校、政府三位一体的新型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合作县区向高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发展。通过平台的建立整合国际、国内、合作院校的人才、科技、项目资源助力合作县区的发展,面向合作县区政府及科技企业等单位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关培训和课题研究。为合作县区各项改革、创新、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专利在合作地区产业化、产品化。
        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以后的“校县合作”中,延安大学将大力整合学校在智力资源、科技成果、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在科学研究、产学研对接、主导产业技术支持、人才引进、科技干部交流、政府(产业)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科技前沿培训、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等方面与地方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